【黨物追追追】鑽石與災胞:一場救援抽獎的權力遊戲
- 黨產會
- 4月1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民國四十四年的四月十八日下午,一千多名市民聚集在台北三軍球場,他們喝著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提供的牛奶紅茶,緊盯著搖獎機搖出自己手裡的彩券號碼,許願自己就是那個能抱回十七克拉鑽石的幸運兒。
一九五零年代中國大陸因為旱災而陷入飢荒,為了對中國大陸進行「人道救援」,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委託臺灣銀行發行八十萬張「鑽石救災獎券」,以籌措空投物資與政治宣傳傳單的經費。鑽石獎券設有五百六十多項獎,中獎機率為0.07075%,平均每購買一千四百多張,才有機會中獎一顆鑽石。
「鑽石救災獎券」的售價比照愛國獎券定價每張五元,發行總額為四百萬元。為了促進銷售,工商日報在發售日還刊登「鑽石獎券問答」,說明所有鑽石都經過專家鑑定,獎項至少配有三顆米粒大的鑽石,更說服民眾鑽石獎券「非買不可」,還要至少要購買兩張,畢竟僅此一期,沒有中獎還能夠收藏印刷精美的獎券。然而鑽石救災獎券仍舊銷售慘淡,不僅滯銷,甚至傳出降價出售的消息。
特權彩券?誰能發行,誰能賺?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來臺後,為了籌措財源紓解國庫財政困難,發行「愛國獎券」,獎券發行為政府的特許行業,由國家壟斷。然而,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與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卻能夠以民間組織之姿,分別在民國四十四年與五十一年發行「鑽石救災獎券」與「救助大陸逃奔自由祖國難胞獎券」。
兩者都是本於對中國大陸的「人道救援」發行,獎品來源也幾乎不花成本。鑽石救災獎券的獎品鑽石由日本歸還抵付沉船的賠償,經濟部認為拍賣鑽石有其難度,當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商請將這批鑽石撥充於中國救災,在扣除支應交通部沈船費用後交由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使用,總獎金約莫當時的八十萬元台幣。
婦聯會發行的「救助大陸逃奔自由祖國難胞獎券」更為盛大,總計發行七萬張,每張售價 一百元,預計籌得六百萬元。獎品從特一到特五獎皆為蔣宋美齡的親筆書畫,頭獎則是一顆三點七五克拉的鑽戒,據稱由官夫人「樂捐」而來。不僅如此,婦聯會還在台北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辦剪綵與獎品展覽——民眾得支付十元門票,才能入場一睹這些獎品。為了提高銷售,蔣介石更親自出馬「認購百張」,隨後,外交部、新聞局等政府機關也被迫接下推銷任務,按照配額向外開發客源,甚至需要定期回報銷售進度。



那麼,這些價值不菲的獎品最後落入誰手?
根據報紙紀載,鑽石救災獎券的幸運得主是時任海軍中尉文書的林守銘,早上八點上班時間,臺北海軍辦公室的同仁擠在報紙前對當期的愛國獎券,沒想到同事突然留意到林守銘手中的號碼487320正是當期的特獎。無獨有偶,多年後救助大陸逃奔自由祖國難胞獎券的頭獎鑽戒,也由一名退伍軍人獲得,至於蔣宋美齡的墨寶蘭草則由中國銀行董事長俞國華的公子俞士綸獲得。
當年被冠上「人道救援」之名的獎券發行,背後其實是一場國家機器與特權組織共同編排的募款行動——由上而下動員資源、分配獎品、操控銷售,受益者卻未必是他們口中的災胞,而是制度中擁有發聲與運作權力的人。從日本賠償的鑽石、官夫人樂捐的珠寶,到政府動員機關銷售獎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慈善抽獎,更是威權時代特權運作的縮影。
而在那個彩券號碼一一被搖出的午後,真正被開出的,或許不是中獎號碼,而是一個政治時代裡,人民夢想與現實的落差。
【附隨組織追追追】
1950年,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後,成立了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簡稱救總),其官方目標為『以胞愛發揚民族精神,以救濟團結反共力量』。該組織主要接受政府撥款,執行國民黨中央指派的救濟與政治宣傳任務,包括空投文宣與發行獎券。 這些工作項目多由中國國民黨中央提案,再交由救總執行。執行後再向國民黨中央報告。
1950年,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後,為整合婦女組織並推動黨務運動,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該組織成員以國民黨官夫人為主,長期由蔣宋美齡擔任主委,婦聯會透過未立法的「勞軍捐」,強制向進出口商徵收鉅額資金,長期累積高達465億元,卻未納入國庫,而是由婦聯會自行分配運用。
參考資料:
鄭超文,〈照片看歷史/1955年鑽石救災獎券開獎17克拉鑽石獎落海軍中尉〉,《聯合報》,臺北,2023年4月18日。
陳俊玄,〈台灣彩券資本累積樣態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第15期(2016年),頁17-2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