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黨物追追追】自由之火,為誰而燃?
紅藍對角線交錯的火柴盒上,印著「PARADISE」大寫英文字樣;另一款鮮紅與亮黃雙色印刷的紙面,中間是一隻睜著大眼的波士頓㹴;還有一柱從火焰中燃起的紅色火炬,底下四個深藍大字「自由之火」。新樂園牌、狗頭牌與自由之火,這些風格鮮明的圖案,正是戰後臺灣人最熟悉的火柴品牌——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臺灣燐寸株式會社」,在日治時期屬於專賣制度下的官營事業,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並交由臺灣省專賣局管理,民國三十六年改制為民營。 光復初期臺灣人口逾六百萬,火柴卻嚴重短缺,每人平均一年僅能分得六支火柴,市場供不應求,一箱火柴甚至能換得一兩黃金。火柴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所需,更成為戰後社會動盪中少數穩定的民生商品。擁有穩定生產與銷售火柴的能力,也意味著在當時掌握臺灣的經濟命脈。 被捻熄的火光:王則甫案 然而,點亮生活的紅磷與木棒,也照不亮悄然而來的政治陰影。 台灣火柴公司的總經理王則甫,專注企業經營,卻因一樁政治風暴,一夕之間捲入「匪諜」的指控。在動員戡亂的年代,只要與「匪諜」有所牽連,即便證據薄弱,也可能面臨無妄之災。...
6月12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黨物追追追】鑽石與災胞:一場救援抽獎的權力遊戲
民國四十四年的四月十八日下午,一千多名市民聚集在台北三軍球場,他們喝著中國大陸災胞救助總會提供的牛奶紅茶,緊盯著搖獎機搖出自己手裡的彩券號碼,許願自己就是那個能抱回十七克拉鑽石的幸運兒。 一九五零年代中國大陸因為旱災而陷入飢荒,為了對中國大陸進行「人道救援」,中國大陸災胞救...
4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