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思議】《西施》沒有告訴你
- 黨產會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6天前
今年夏天,你看了哪些電影?女英雄身負重任的《侏羅紀世界:重生》?還是冒險刺激的《全知讀者視角》?距今六十年前的台灣,有部超級大片即將上映,是李翰祥導演的《西施》。

《西施》的誕生
當時李翰祥有如大導演諾蘭(Christopher Nolan)那樣的存在,有能力拍大片,作品又賣座。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港台,執導的李翰祥本應風光無限,不料非但沒有得到合理回饋,想拍的《紅樓夢》也未獲力挺。邵氏頭號競爭者國泰機構電懋影業陸運濤,與失去邵氏電影在台發行權的聯邦影業張陶然、夏維堂,積極策動李翰祥離開邵氏。心懷不滿的李翰祥決定走人,來台灣成立國聯影業,「國聯」之名,不是美國職棒MLB國家聯盟,而是願意為他把邵氏違約金付清的「國泰」和「聯邦」,各取一字組合而成。
李翰祥大動作來台,當然懂得要謁見蔣家父子。總統蔣介石在各公營片廠總經理陪同下接見,救國團主任蔣經國則有台製廠(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作陪,於12月20日下午嘉勉李翰祥「發展自由祖國的影業的決心」,勉勵要多拍攝「具有民族意識的影片」、能將國片「帶進國際影壇的好片子」。蔣經國更直接建議:像「句踐復國」就可以是電影題材。龍芳靈機一動,提議請李翰祥拍攝《西施》,促成台製廠和國聯的合作。
《西施》規模龐大,歷經漫長且波折的前期製作擘劃,於1964年7月22日盛大開鏡。高層授意加上台製廠鼎力支持,整個北台灣都是《西施》取景地:台北植物園台製廠攝影棚、中影士林製片廠、烏來、白沙灣、台中后里馬場及清泉崗等地,甚至為了拍攝真實的雪景而遠赴韓國。當年一個公務員月薪僅數百元,《西施》預算編列高達五百萬元,甫接掌國防部的蔣經國視察清泉崗現場給予鼓勵後,預算更增加到兩千六百萬元(相當於今日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原本預計65個工作天,李翰祥求好心切要求嚴格,拍攝時程一延再延,1965年9月終於完成,歷時一年三個月。因篇幅太長,剪輯成兩集上映,10月22日週五晚上在台北新生戲院舉行全球首映。彼時蔣介石在金門視察防務,於10月21及23日觀賞《西施》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勾踐復國〉,即肯定表示:
「劇情甚佳,正合現時反攻復國之宣傳也。」

台影新聞片裡的《西施》
從台影新聞片資料庫和《西施》相關的報導看來,《西施》宏大的製片格局,從籌備到攝製,從宣傳到上映,不但是「影壇總動員」,更可謂「社會總動員」。
在中影士林製片廠搭建精緻華美的「姑蘇台」,吸引當時行政院長嚴家淦夫婦和國民黨二中全會代表到場參觀;在白沙灣海濱打造大型場景「禹王廟」,前往圍觀拍戲現場的人潮絡繹不絕,多達數十萬人次。最有趣的是一則標題為〈孿生兒童大集會〉的影片,原來是《西施》開拍後不久,戲中需要3對孿生男孩參與演出,消息披露後,只見家長們帶著一對對孿生兄弟前往台製廠試鏡,應徵情形極為踴躍。
為了不浪費精心打造的戲服與道具,《西施》上映前,特別在西門町中華路新開幕的第一百貨公司規劃了《西施》電影人物蠟像展,展出片中的四個場景和相關人物蠟像及道具。人物蠟像塑造在那時還相當新奇,成功吸引觀眾數十萬人次,爭睹這難得一見的展覽。有獎測驗和徵文比賽是當時超級大片的標配,《西施》自然不能免俗。透過主流媒體報紙舉辦與讀者的互動活動,使《西施》熱潮成功一路延燒到1966年。再加上《西施》拖沓的拍攝日程,陰錯陽差地讓影星們有機會出席頒獎典禮以及新店開幕站台等活動,使得《西施》在媒體曝光量上,的確是鉅片規模的等級。

色厲內荏的《西施》
這部歷史鉅作不只是李翰祥實踐電影理想的里程碑,《西施》描述亡國君王臥薪嘗膽,砥礪民心,生聚教訓,終於雪恥勝利的故事,對照當時「反共復國」的政治氛圍,當然有一番寓意。然而國民政府的愛國政治教育並非總是風行草偃,有識之士躍躍欲試且小心翼翼,想揭穿「反攻大陸」這件國王的新衣。
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彭明敏專攻國際法,學成返台任教,短短數年內升任台大政治系正教授,並獲任命為系主任,是戰後台大最年輕的正教授與系主任。彭明敏開設的國際公法,是當時台大法學院爆滿的課程,彭自認給學生分數打得很嚴,每年卻有近百位學生要他做指導老師。他的房子經常擁擠著台大和其他學校的學生談論政治,其中謝聰敏和魏廷朝這兩名學生,總是將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內外分析得很清楚。如欲解決問題,必得進一步行動。
1964年初,當李翰祥忙碌於甫創立的國聯影業以及《西施》籌拍工作,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決定對台灣處境與問題的看法,草擬一份綱要,寄送給社會各界意見領袖,此即〈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宣言中主張: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並直言「『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宣言印製過程中遭到密告,三人於《西施》開拍後兩個月,9月20日中秋節被警備總部保安處逮捕。經過連串高壓偵訊,1965年4月彭明敏被判刑八年。忌憚彭的國際聲望,在人權組織救援和國際輿論壓力下,總統蔣介石11月3日特赦釋放了彭明敏,此時《西施》正熱烈地在台灣各大戲院進入第二週的映演。
獲釋後彭明敏仍遭特務嚴密監視,形同軟禁,而《西施》創下當年台灣電影賣座最高紀錄,並在1966年10月30日舉辦的第4屆金馬獎大放異彩,贏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彩色美術設計,共5項大獎的肯定。

造化弄人
絕望和沮喪的隱居生活,且不時聽到對自身安全不利的傳聞,彭明敏決心出逃海外。1970年1月在多方協助下,祕密逃亡至瑞典並獲政治庇護,隨後轉往美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幾乎於彭明敏密謀逃亡的同時,接連為黨國拍攝《西施》、《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片的李翰祥,竟被密報誣指為匪諜,以致一再進出警備總部。向來海關出入自如的他,為中製廠《緹縈》欲赴日本搭配音樂,卻需廠長梅長齡擔保方能成行。1971年初,結束《緹縈》後製工作,李翰祥轉赴香港,此後二十多年未再返台。
1991年6月4日,台灣最高法院撤銷對彭明敏的通緝令。1992年7月7日,「黑名單」法源依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修正通過,絕大多數在戰後出國留學、工作的海外異議人士得以獲准入境。彭明敏結束23年流亡生涯,於1992年11月1日返回故鄉,李翰祥在好友李行等影人熱情奔走幾番申請下,於1993年6月3日再次踏上台灣土地,一別重逢竟也23年。
彭明敏與李翰祥,兩位都曾當選「十大傑出青年」,都曾是黨國亟欲拉攏為其所用的人才,在翻雲覆雨的威權統治下,「伍子胥過昭關」的境遇如此相似,這是《西施》不會告訴你的事。

參考資料:
宇業熒主編(1997)。《永遠的李翰祥紀念專輯》。台北市:錦繡。
李敖(2007)。《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市:李敖。
邵銘煌(2013年11月24日)。〈兩岸史話—蔣介石日常生活探祕〉。《旺報》。
侯坤宏(2007)。〈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174。
唐明珠、薛惠玲主編(2011)。《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台北市:新聞局。
黃玉珊主編(2022)。《台影歲月》。台北市:黑巨傳播。
陳煒智(2020)。〈台灣影壇總動員:《西施》的製片格局與產業效應(上篇)〉。《電影欣賞》,184,88-99。
陳煒智(2020)。〈台灣影壇總動員:《西施》的製片格局與產業效應(下篇)〉。《電影欣賞》,185,102-113。
彭明敏(2017)。《自由的滋味》。台北市:。玉山社。
粟子(2007)。〈第四屆金馬獎回顧:理想與現實…李翰祥的〈西施〉夢〉。取自: https://mypaper.pchome.com.tw/oldmovie/post/1283992342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市:萬象。
焦雄屏(2007)。《李翰祥—台灣電影的開拓先鋒》。台北市:躍昇文化。
蘇致亨(2020)。《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台北市:春山。
延伸閱讀:
【新聞不思議】
「台影新聞片」是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聞與紀錄影片,完成於1945至1990左右,在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電影院放映正片前的新聞片,是社會大眾看到時事畫面的主要管道,如今是台灣本土最珍貴的一批動態影像紀錄。【新聞不思議】以今日視角重溫當時新聞,旁徵博引,召喚時代面貌。鑿歷史的光,照亮民主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