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聞不思議】墜機沒有告訴你

  • 黨產會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6天前


第十一屆亞洲影展開幕
第十一屆亞洲影展開幕

即將圓滿落幕的亞洲影展


圓山飯店眾多員工正在金龍廳和麒麟廳忙進忙出,張羅著超過六百位賓客的「吉隆坡之夜」。這場盛大晚宴的主人是馬來西亞首富、電懋(國際電影懋業)創辦人陸運濤。陸運濤應邀率團來台參加1964年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期間不僅備受禮遇,更歡度五十歲生日。今晚與會的不只是各國電影界人士,還包括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內的政府高官,「吉隆坡之夜」是感謝,更是惜別。


不同於大多數影展只在單一城市或國家舉辦,亞洲影展採巡迴制,每年由不同的會員國主辦,且不得連續兩屆由同一個國家承辦。主辦國作東提升了交流的機會,但也讓台灣相當困擾,那就是每年都要煩惱:如果下屆由親共國家主辦,該怎麼辦?在「漢賊不兩立」的年代,這次亞洲影展的主辦權,我國一開始消極推辭,到其他會員國力拱,再到為了抵抗當時有親共疑慮的印尼拿到主辦權而奮力一搏,幾經周折,亞洲影展終於來到台北。


第十一屆亞洲影展是中華民國首次舉辦大型國際影展,不僅提升國家形象和國際能見度,與民主陣營各會員國持續文化交流,維繫並團結港台自由中國電影人,還有幾項厚植台灣電影產業的重大投資計畫正積極進行中。陸運濤蒙總統蔣介石多次召見,擬在全台各大都市建造現代化的電影院,增設國片院線,此其一也;準備與台製廠(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合作,陸氏支持李翰祥導演在台灣成立的國聯影業,已和台製廠簽訂共同出品、製作歷史大片《西施》的合約,更宏圖在台灣蓋片廠,彌補電懋在香港攝影棚不足的劣勢,擴大製片規模,期與邵氏一爭高下,此其二也。


1964年6月20日,亞洲影展在閉幕暨頒獎典禮後的隔天,安排了三項參觀活動,讓各國團員自由選擇:一組前往金門參觀軍事防禦工程,參加人數最多,有邵逸夫與其他成員共49人;另一組人前往花蓮,人數較少;還有一組就是陸運濤指定去台中霧峰北溝故宮(當時台北外雙溪場館尚未興建完成)。陸運濤收藏古董,參觀故宮是他的心願,而台製廠上司台灣省新聞處當天特地在省府設宴餞行,感謝陸氏合作,也為即將展開的合作增進情誼。李行導演曾回憶:「這次的『台中行』,對外講是看古蒐,實際上是星馬、香港與台灣,他們有個龐大的合作製片計畫。」或許正因如此,才使得陸運濤一行人不辭辛勞,甘願當天做空中飛人,一日往返台北、台中。


等不到主人的晚宴


電懋影星趙雷、雷震、莫愁和馬來西亞籍的四位女星,一字排開迎接陸續到來的賓客。因主人未到,宴會延遲了好一陣子都還沒開始,趙雷只好用麥克風向客人們說:由於陸運濤夫婦上午到台中參觀故宮文物,原定下午六點半趕回台北,但是直到現在,飛機尚未到達台北,所以無法親自來歡迎各位,僅致最大的歉意,並請大家開始用餐。據當晚負責宴會總招待的國際影片公司總經理沙榮峰回憶:「我留守台北,到了下午就與黃也白兄提早到台北圓山飯店安排佈置。我們到了圓山飯店不久即知道飛機失去聯絡,後經在場的新聞局局長魏景蒙(按:時任第十一屆亞洲影展評審委員會主席,於1966年11月接任新聞局局長)證實,飛機確已失事。拖到八時,為了不讓客人掃興,宴席照常進行。雖然我們已宣佈主人未到是因為誤點,氣氛卻格外寧靜,大家默默地吃,頗有山雨欲來的異兆。」


賓客享用美食的同時,墜機現場一片混亂。面對台灣首起民航機空難事故,政府毫無應對經驗,沒有派軍警封鎖,加上消防人員、民航公司的人員、採訪記者、好奇圍觀的群眾……,把失事現場擠得水泄不通。六十年前的台中神岡地處偏遠,入夜後沒有路燈,僅靠警察臨時架設的乾電池照明燈,搜救與勘查工作無法順利展開,民航公司人員帶來的強力照明設備,也因為沒有電源,發揮不了任何作用。直到電力公司在有關當局要求下,次日凌晨三點完成供電後,大家才看清楚墜機的慘況。


圓山飯店晚宴散席後,沙榮峰接了在家等候的太太與夏維堂夫人,開車直奔台中,經過約四小時的車程,「到了現場,淒慘的景像使我終身難忘:不但飛機成碎片,機上人員無一全屍,斷肢殘骸,掛滿樹梢,諸多好友燒成碎屍黑炭,頭顱均已變形,根本無法辨認;上午臨別,還是個個活生生的人啊,如今居然變成這樣悲慘世界!當時,我心如刀割,不知如何善後!」


墜機現場照片(翻攝自《聯合報》縮印本)
墜機現場照片(翻攝自《聯合報》縮印本)

 


台影新聞片裡的亞洲影展


短短一週內,台灣歷經第一次風光舉辦國際影展,更首次奪得首獎。影展系列活動星光熠熠,好萊塢影星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翩然訪台,當紅的「梁兄哥」凌波最受歡迎,台製廠力捧的張美瑤曝光度最高。官方自然不會錯過難得的宣傳機會,6月18日上午安排參訪甫竣工的美援指標建設石門水庫,陳誠副總統設宴款待,「並一致舉杯敬祝蔣總統萬壽無疆」。蔣總統伉儷於當日下午在陽明山莊以茶會款待各國代表和明星,「殷殷垂詢他們的工作情況,總統和夫人慈祥的慰問,各國代表團人員都極為感奮」。然而劇情急轉直下,一場猝不及防的空難,讓多位星馬台港影界高層遺憾離世。影展活動有多光輝耀眼,公祭葬禮就有多哀戚感人,舉國同悲。6月28日台製廠舉行隆重的追悼會緬懷殉職的廠長龍芳,蔣氏父子頒布輓聯,政府要員致詞弔念,「(國民黨)中央四組副主任楚崧秋以『他永遠活在朋友們的心中』為題,報告龍氏生平事功,聽的人無不動容」。蔣經國夫婦「親自撫慰遺屬,龍夫人倒在蔣方良女士的懷裡,失聲痛哭」。8月15日龍芳靈柩歸葬陽明山,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蔣經國親自主祭,足證對委以政宣任務的重視與人才殞落的痛惜。


疑點重重的官方調查報告


這架民航公司C-46環島航線班機,預計6月20日傍晚17:47起飛,執行本日最後一段航程。從台中水湳機場飛往台北松山機場,但起飛5分鐘後就墜毀,機組人員與乘客共57人全部罹難,其中包括多位港台影壇重量級人士、美軍顧問團及眷屬,台語歌王施文彬的父親施國華,當時擔任飛機維護人員預備赴美受訓,也不幸遇難。


台灣首次民航機空難,除主管機關交通部主責調查事故原因外,也引發監察院的關切和立委的質詢。媒體自然也窮追不捨,台視已於1962年開播,但僅此一家電視台,播送範圍有限,家戶電視普及率也不高,穿透力和影響力尚不及在電影院放映的台影新聞片。報紙仍是當時最主流的媒體,聯合報自創刊以來,一直重視社會新聞,特別是具有「偵探小說」內容,而且有連續性的社會新聞。此舉讓聯合報成為台灣第一大報,在1964年這年發行量突破15萬份。


飛航黑盒子在當時還不是客機上的必備儀器,僅能根據飛機的殘骸來判斷失事的原因。由於罹難者有美軍顧問團,所以美國大使館也派員前往勘查,結果在現場殘骸中發現很厚的美國海軍《雷達識別訓練手冊》,奇怪的是,書中有挖空的槍枝凹洞形狀(就像電影《刺激1995》典獄長牆裡保險箱中挖空的聖經),後來又找到兩把手槍。聯合報報導了手槍的重大發現,更刊登手槍形狀凹洞的書本照片。循著書本和槍枝的線索,追查出當天在澎湖馬公登機的海軍軍官曾暘十分可疑,各家報紙也紛紛報導手槍等疑點。


然而官方卻一一駁斥這些疑點和墜機事故的關聯性,經過數週的調查,交通部長沈怡7月15日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會議中宣布:「基於民航公司失事班機左操縱線有嚴重磨損痕跡,左螺旋槳轉數有超速現象,經失事審查委員會認定,民航公司對該飛機維護有欠週到,駕駛員也有措置不當的跡象」。台灣警備總部副司令李立柏在會議中表示,班機失事原因與政治無關,也不可能是暴徒空中劫財。他進一步指出,「依據軍事參謀們的研判,如果說,有人企圖劫持那架飛機飛往大陸的話,那架飛機是從澎湖起飛的,應該是從澎湖便著手了,因為自那裡飛往大陸較易。」這等於明確否認了劫機的可能性,為事故原因定調。即使殉職的行政院新聞局聯絡室主任龐耀奎其遺孀以及被迫扛責的民航公司,一再質疑官方調查報告的結論,皆無力回天。


《聯合報》刊出手槍形狀凹洞的書本照片
《聯合報》刊出手槍形狀凹洞的書本照片
交通部長沈怡宣布官方調查報告結論
交通部長沈怡宣布官方調查報告結論


接近可能的真相


這起墜機事故差點讓籌拍中的《西施》胎死腹中。

李翰祥導演曾撰文談及在空難事件後心神紊亂的狀態,原本即將鴻圖大展:國聯由他親自執掌藝術環節,台製廠龍芳主理製片行政,聯邦夏維堂(當時身兼電懋在台代理)負責發行規劃,三方通力合作。陸運濤此時也有意直接來台投資,然而空難帶走了陸運濤、龍芳、夏維堂,曾經規劃的未來藍圖是否將成泡影?台製廠內美侖美奐的館娃宮布景已近完工,眼下《西施》究竟拍或不拍?


6月26日,李翰祥護送陸運濤夫婦等罹難者靈骨離台至港,再於28日親送陸氏靈骨返抵吉隆坡。一行人會見了陸運濤的母親,即實業家陸佑之妻林淑佳夫人,她特別囑咐李翰祥要好好拍片,國泰機構亦表示對國聯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不受陸運濤逝世影響。得此承諾,李翰祥才於7月中旬返回台灣,懷抱悲願繼續投身《西施》的拍攝工作。


2009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解密了3份與神岡空難有關的機密文件,文件中揭露許多當年報紙和官方報告都沒有提及的事實。航太專家王立楨判讀解密資料後斷言,這起事故「很明顯的應該就是『劫機未遂』而導致墜機」,並推想當時飛機上的情節:民航局曾通令民航公司,若有飛機被劫持飛往大陸,會有被軍機攔截並擊落的可能,兩位空軍出身的駕駛員在多年「漢賊不兩立」的教條薰陶下,寧死也不肯飛往大陸。


駕駛員拒飛大陸的情形下,劫機者唯有開槍一途,因為如果飛不了大陸,在台灣任何一個機場降落,絕對難逃一死。欲制定劫機計畫,飛機上就必須要有絕對不能死的重要人物作為人質,這個人極可能就是陸運濤。如果能將陸運濤等人劫持到大陸,對當時的政府肯定會造成無法想像的衝擊。


神岡空難距今逾六十年,期間兩岸在國際外交、體育賽場、娛樂文化等各領域的競合未曾休止,台灣的媒體環境亦和當時截然不同,如今自由傳播天空與浩瀚網海眾聲喧嘩,無法威脅利誘、隻手遮天。然若意圖動搖國人民心士氣,已無須大動作冒險劫機,在訊息氾濫、深偽伺伏的挑戰下,惟有致力提升大眾媒體識讀素養,持續思辨與對話,將無明輕信恐慌的可能降至最低,方能鞏固心防,對抗威權,堅守民主。




參考資料:


中央日報(1964)。台北市:中央日報社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市:亞太。

王立楨(2019)。《消失的航班:美國航太專家解密當代民航七宗驚人懸案》。台北市:遠流。

朱孟瑾、謝佳錦策展(2024)。〈沒人在乎的亞洲影展(上):十年參展成恥辱?〉。《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取自: https://tfai.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6df28e692719afd82ecc8f8017ce3baf

朱孟瑾、謝佳錦策展(2024)。〈沒人在乎的亞洲影展(下):一朝主辦奪大獎!〉。《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取自 :https://tfai.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d2f1996f7975ee756a1f57395fa4f89f#front

沙榮峰(1994)。《繽紛電影四十春:沙榮峰回憶錄》。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沙榮峰(2006)。《沙榮峰回憶錄暨圖文資料彙編》。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林奎章主編(2024)。《2024影視聽中心自主研究:亞洲影展與空難事件》。新北市: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明珠、薛惠玲主編(2011)。《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台北市:新聞局。

黃玉珊主編(2022)。《台影歲月》。台北市:黑巨傳播。

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120-128。

陳煒智(2024年6月20日)。〈神岡空難60年(上):如果馬來西亞電影大亨陸運濤沒坐上那台飛機,國泰機構能贏過邵氏嗎?〉。《關鍵評論網》。

陳煒智(2024年6月21日)。〈神岡空難60年(下):馬來西亞富豪陸運濤的早逝,跨星馬港台華語電影事業也隨之隕落〉。《關鍵評論網》。

管仁健(2008)。〈台灣對中國的「奪機」鬧劇〉。取自: https://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09187499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市:萬象。

焦雄屏(2007)。《李翰祥—台灣電影的開拓先鋒》。台北市:躍昇文化。

蔡亦寧(2022年1月20日)。〈通通不可以!在「一報五禁」的年代,為人們撐起言論自由──戰後臺灣報業興衰史〉。《故事》。取自: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journalism-in-post-war-taiwan

聯合報(1964)。台北市:聯合報社。

蘇致亨(2015)。〈重寫臺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



延伸閱讀:


與「神岡空難」和「第十一屆亞洲影展」相關的台影新聞片:



【新聞不思議】

「台影新聞片」是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新聞與紀錄影片,完成於1945至1990左右,在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電影院放映正片前的新聞片,是社會大眾看到時事畫面的主要管道,如今是台灣本土最珍貴的一批動態影像紀錄。【新聞不思議】以今日視角重溫當時新聞,旁徵博引,召喚時代面貌。鑿歷史的光,照亮民主路。

1 則留言


yaqian zhang
yaqian zhang
3 天前

Navigate floating pathways and conquer treacherous slopes as your every move transforms into a gravity-defying spectacle in Drive Mad.

按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