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黨產小旅行】民雄廣播文物館

說到座落在嘉南平原的民雄鄉,你會想到什麼呢?鬼屋?鵝肉?肉包?鳳梨田大學?這裡還有全臺唯一專門展出臺灣廣播史的博物館「廣播文物博物館」。



從民雄車站步行至廣播文物博物館約十五分鐘的腳程,先切過熱鬧的市中心,輾轉進民權路,走著走著會先看到一區日式建築群,那是過往中央廣播電台(簡稱央廣)民雄分台日式招待所,部分還在修復,旁邊有塊小綠地供在地長輩散步休憩。繼續沿著筆直的大馬路,身旁是遼闊的水田地景,終於看到白磚堆砌而成的ㄇ字型入口,直接穿越電動拉門,步入園區。


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日式招待所


經過兩旁的椰林大道,才會抵達裡頭那棟被縣定歷史建築的國家廣播文物館,原本門口的圓環也有種植三棵椰子樹,但聽說日本戰敗歸還後,華人社會認為太像門口插著三炷香,便把那三棵椰子樹拔除了,僅留兩旁的造景。


這裡前身是民雄放送所,建築屬於戰時建築,採用新式材料的鋼筋混凝土,主體視覺呈現強烈的水平與垂直的線條,外牆面磚採用防空色系,避免高空偵測辨識。


當年日本人為了加速南進政策的野心,興建大功率的廣播電台,所有纜線採用地下化的方式鋪設,透過電波傳遞,涵蓋範圍遠至東南亞到中國華南地區,藉此攔截從南京政府播放的廣播節目。當年甚至有兩座高達206公尺,約七十樓層高的T型鐵塔,成為民雄的特殊地標,只要從火車窗中瞥見鐵塔的身影,就知道民雄到了;T型鐵塔已倒塌,僅剩部分塔身留在文物館二樓作為紀念展示。



一樓有個小房間可以聽十分鐘的導覽影片,介紹廣播文物館的前世今生,這裡的展品僅擺放文物的名稱,若時間允許,建議搭配館內的導覽時間,才比較看得懂每一樣展品的意義。像是一樓有一區蜿蜒的管線,那是協助二樓中波發射機的管線,因發射電磁波需要非常高的功率,真空管輔助訊號最大化,但發射久了真空管會熱,需要一套降溫系統,有水冷、氣冷和風力降溫的設施,除了透過本身工業化建築的氣窗設計,讓內部空氣流動降溫外,這些陶瓷做的管線,是當年工程師們的蒸餾水製造機,連結建築物後方的水冷池,水抽上來冷卻內部真空管,為了確保電是穩定的,需要沒有雜質的蒸餾水;而二樓的中波發射機背後有許多彈孔,是當時美軍轟炸的歷史證明。


搭配使用的水冷系統



中波發射器上留有當時的彈痕


二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民雄播送機室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收,中廣公司來台後繼續使用該機室。依日治時期不動產謄本記載,該電台坐落土地於日治時期之登記取得者為國庫,民國38年政府來台後,由臺灣省政府接管,登記為省有,今為國有地,未曾登記為中廣公司所有,然中廣仍長期使用此房地。



中廣與中視、中影、中央日報和中華日報合稱中國國民黨下的五中黨產,政府挹注大量經費與資源至中廣,讓中廣成為當時政府的宣傳機構,以及向中國心戰廣播的重要據點,影片中的播報員分享:「我們每一個字都是子彈,每一顆子彈都得命中敵人的心臟。」道出兩岸對峙時期,心戰宣揚的攻擊力道,而他們念出來的稿,都是有精密計算過數字,錄音人員只要看到播報員念到哪一段,就知道還剩下幾分鐘。


為了持續與中國心戰放送節目,當時的廣播發射需要大量的土地鋪設地網與豎立鐵塔。政府購置土地及負責工程費用,並與美方合作,由美國提供軍事用的廣播設備。經行政院核准後,從國庫編列預算,全數國家買單,並購買民雄播送機室旁的二十筆土地作為廣播發射計劃使用。


中波發射機


這個超強力發射機計畫結束後,1999年以博物館的身份開館,但當時在民雄購置的其他土地,卻依然在中廣的財產底下,並於1986年陸續變賣,從中獲利,並在與交通部的法律訴訟中取得勝訴。


不少民雄的老照片中,都能看見有一根高聳的天線佇立於鬧區後方,成為老一輩民雄人的共同回憶。這座擁有臺灣國際廣播史的城市,八十年的時空,民雄街廓已有不少改變,但也有許多萬變中的不變:依然過著吃古早味椪皮麵的飲食生活,每年農曆七月普渡一定要舉辦全台唯一大士爺祭的宗教信仰,那一張張寫著中廣的土地契約,也很難在未來易名回國家的土地。


bottom of page